首页 高压浸出 搅拌浸出 数字孪生 湿法冶金 溶剂萃取
高压浸出 2024-09-30 20:13:25

再生资源回收(战争中的金属回收)

一、再生资源战争中生产力非常低下,回收回收古代战争中射出的箭会回收吗

我觉得要看身处于什么朝代也要看是什么样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吧。如果是金属金属做成的箭,那么肯定是再生资源战争中非常的稀缺,毕竟在古代可是回收回收一个金属非常匮乏的时代。要是金属用金属做成的箭在打完仗之后,很有可能就会派人专门去战场上清理这些箭头。再生资源战争中但是回收回收因为金属比较匮乏,所以有很大的金属可能,也不会利用金属去做箭头,再生资源战争中可能会选择一些石头或者是回收回收骨头,这样同样尖锐的金属东西去制作。如果是再生资源战争中用这种东西做的话,那自然而然也就没有那么珍贵,回收回收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金属代价去战场上把它给捡回来了。

大部分的箭头的主要制作材料还是金属,也就是铜和铁。早期的时候可能会用铜做箭,后期就慢慢演变成了用铁。但是单纯的用铜和铁去做成箭头也不具备杀伤力,所以还一定要经过一定时间和技术的后期加工才可以变成有杀伤力的箭头。这样一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的多,并且花费的物资也非常的多,所以在打完仗之后,很有可能就会派人专门去把这些东西都捡回来。

相比起箭头箭杆的制作工具就没有那么复杂和稀缺了,一般箭杆都是用竹子或者是木头制作而成的。但是,虽然箭杆的制作材料不那么稀缺,可是它依旧非常珍贵,因为想要做成一个好的箭杆,对于木头或者是竹子的硬度,长度,弹性都有超高的要求。想要找到这些完全符合要求的竹子或者木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会把这些箭都回收起来的。

二、古代战争中射出去的箭难道不需要回收吗

古代战争中射出去的箭难道不需要回收吗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日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这个时候,我突然有个想法,难道当时造箭这么容易吗?他们射出去的箭难道不要回收利用的吗?

结果我查资料了解到古代的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通常箭头是金属制作的,箭杆通常采用竹子、木头或者芦苇杆,箭羽一般采用动物的羽毛。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代工匠造箭,3个工匠两天的时间造箭150枝,而古代的1支箭通常需要1根竹子,4片翎毛但箭头应该是铸造厂另行制造,需要青铜和铁。特别是箭头、箭杆制造时间很长,箭头又很费金属材料。造一支箭并不容易,所以在当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都会回收箭矢,有的箭支射出后就会有损坏,箭杆有损坏的就回收箭头,箭头收不回来的就收箭杆,收回来还能再加工利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箭矢在工艺上相对耗时和要求较高的部件是箭杆。要做出有实战价值的箭矢,要找到合适的箭杆材料,坚硬、有弹性,长度、硬度都必须符合要求。材料的选择就已经够费劲了,想象如果在荒漠沙漠,就地取材找到适合做箭杆的材料就够费劲的了。除了材料要求高,另外,箭杆必须要直,否则会影响射击的精度,通常需要对箭杆进行加工。为了让箭杆直,早在石器时代,就发明了各种箭杆拉直的工具。直到今天,现代制箭工艺的一个重要设备就是箭杆调直工具。

总体来讲造一根箭并不容易,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通常都会回收箭矢,有的箭矢因为射入人体,箭头不容易拔下来,也会回收带有箭羽的箭杆。

箭镞的数量始终是国家手工业的核心产品产量。唐朝太白心经规定,部队中弓箭手每人要装备100支箭簇。但由于制造耗时耗力,汉朝都还没到部队每人一张弓。明代国家已经非常发达,但根据土木堡战役的武器消耗统计,每人只有15支箭镞。所以收集自己和敌人的箭镞,制造箭,非常重要。

其实古代打仗后,会打扫战场的。打扫战场,也就是处理死尸和收集遗弃的军器、军械等。

造箭除去成本的因素,弓箭的制造工艺十分复杂,时间又长,并且要求高,战争之前如果急需的话,即使有钱也无法购买到足够量的弓箭。所以说射出去的箭肯定要回收的,毕竟不能都想诸葛亮“造箭”一样,都是大风刮来的。

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8月4日发生的侵华日军遗弃毒剂泄露事件,导致我国30多名公民受害,其中8人病重,2人生命垂危。

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中国已有10多个省发现过日本遗弃的化学武器,约有2000名中国公民在和平年代里遭受伤害。更可怕的是,目前仍有部分被日本军队秘密埋藏和丢弃的化学武器尚未被发现。

战争伤害仍在继续

截至8月10日19时,齐齐哈尔市解放军203医院收治了34名“8·4”中毒事件的受害者。李贵珍因接触毒气桶的时间最长,成为此次事件中病情最严重的人。据医生介绍,李贵珍身体烧伤面积已经扩散到95%,并出现呼吸浅快及血液缺氧等中毒症状,尚处在危险期。李贵珍的妻子刘爱平说,他们夫妇几年前从河南来到齐齐哈尔,以收废品为生。8月4日这天,李贵珍以200元买下5个金属罐,在废品收购站切割时,被泄漏的液体烧伤。年龄最小的中毒者是9岁的小女孩高明,是在与其他小朋友在被毒剂污染的土堆旁玩耍时不幸中毒的。她的左脚起满黄泡,行动要靠妈妈背抱。每次换药,她都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小高明的父母都是下岗人员,家境很贫困,母亲陈淑霞当天借了120元才送孩子住进了医院,至今没舍得给孩子买一斤水果。面对流泪的母亲,懂事的小高明自责道:“要是我不淘气、不玩土,就不会让妈妈伤心了。”

在此次事件之前,国内已发生很多起日本遗弃毒剂伤我公民事件,造成2000人左右受害,大部分受害者生活不能自理。

1974年10月20日,黑龙江省航道局职工李臣与其他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船上作业时,吸泥泵竟吸上来一枚炮弹,弹头已坏掉,不断向外流出黑色的液体,并染到李臣等人的皮肤上。

因被毒液侵染,李臣的双手及全身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泡,头上的泡有鸡蛋般大小,手上的水泡像一串串葡萄,破裂的水泡里冒出黄色的液体。因为皮肤反复溃烂,李臣在住院治疗时不得不用剪子反复剪掉烂肉,手被生生放到酒精、生理盐水中浸泡消毒。

病情反复发作使李臣不得不周而复始地入院治疗。直到现在,后遗症还一直折磨着他:经常嘴角流血沫,唾液紫红,嘴里发苦;浑身无力,有时呼吸困难;头皮反复糜烂,天一热就渗出液体;手指间还有新肉粘连,有时从中渗出液体。家里的生活因失去李臣的收入而变得异常拮据,二女儿在上中学二年级时因交不起学杂费被迫退学。心怀愧疚、不堪痛苦折磨的李臣曾喝下4瓶烈性毒药敌敌畏,幸亏被及时发现,抢救了3天3夜,才捡回了命。(小标题)隐患如何消除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日本遗弃化学武器问题专家步平介绍,在战争中用来毒害人畜、毁灭生态的有毒物质叫军用毒剂,装有军用毒剂的炮弹、火箭弹、导弹、地雷等,则统称为化学武器。化学武器以毒气弹为主,也包括装填了烟幕剂和燃烧剂的各种武器。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治疗毒剂侵害的有效方法和药剂,因而人一旦遭受化学武器侵害,或者死亡,或者承受相当大的痛苦。由于化学武器的危害极大,它与核武器、生物武器并列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有关条约中规定禁止使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25年在日内瓦通过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它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但与此同时,日本军队却悄悄在广岛县境内的大久野岛准备制造化学武器。1927年日本陆军将岛上的居民全部迁走,用了两年时间将整个海岛建设成规模庞大的化学毒剂和化学武器生产工厂,并从1929年开始制造化学武器。日本海军则从1943年在神奈川县寒川的相模海军工厂生产化学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并在战争结束后将其或扔在河里,或埋在地下,或和其它的普通武器一起扔在仓库。据中国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中国境内已知道的约有200万枚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炮弹,即使按日本的统计也有70万枚左右。

这些遗弃化学武器是非“储藏”型的,外表没有黄油的保护,锈蚀相当严重,无法使用机械自动化处理,而且长年在地下,不但腐蚀严重,一部分还有泄露,其中的炸药有爆炸的危险。另外,遗弃在华的化学武器以呕吐性和糜烂性毒剂为主,而这两类毒剂中都含有对人体危害严重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砷”,且难以分解。就化学武器处理技术而言,主要分为炮弹解体、毒剂无害化和环境保护三个过程。其中毒剂无害化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备,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

步平忧虑地指出,目前仍有部分被日本军队秘密埋藏和丢弃的化学武器尚未发现,而那些已经发现的毒弹,因没有有效的处置手段,仍是个巨大的隐患。一旦发生泄漏,必将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堪设想的危害和后果。

日本在战后一直否认研制和遗弃了化学武器,1991年才迫于事实和国际压力承认了这一问题的存在。1999年7月30日中日双方共同签署了销毁在中国遗弃的毒气武器备忘录。在备忘录中,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要诚恳地履行国际义务,为处理和销毁遗弃化学武器提供一切必要的资金、技术、专家、设备及其他物资,原则上2007年4月处理完毕。但是迄今为止,只有极少部分毒气弹得到了处理。

责任不容逃避

“8·4”侵华日军遗弃毒剂伤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属已致信“事故救援小组”,声讨侵华日军的罪行,表示要依法向日方讨个“说法”。

其实,早在几年前黑龙江省就已有18名受害人愤然擎起了法律之剑。根据国际法律规定,我国法院不能受理对日本政府的起诉,这意味着中国受害者只能通过跨国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日本法庭上中国律师只能以证人身份出庭作证。受害人于1996年12月和1997年10月分两批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并赔偿。

为受害人辩护的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说,这是一次贡献于人类未来的诉讼,原告是中国战争受害者中极小一部分,因而具有代表诉讼的性质,如他们的诉讼取胜,将会明显地促进和诉讼并行提起的战后补偿立法,从而使众多受害者得到救济。

中国律师苏向祥向法庭提交了103份证据,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侵华日军遗弃毒气弹对中国公民造成了伤害,日本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日本研究化学武器的历史学家吉见义明、在中国战场上使用过化学武器的老兵铃木智博、大久野岛毒气资料馆原馆长村上初一等证人也出庭作证。

今年5月15日,第二批起诉的5名中国原告等来了东京地方法院的一审判决。判决书上承认了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后将化学武器遗弃在中国,并给原告造成伤害的事实,但是日本政府不能承担法律责任,理由是回收被遗弃的毒气武器,调查它们的存在,是有明显困难的。

这一错误的不公正的判决引起强烈反响。日本市民支援中国受害者团体代表矢口仁也在判决后的报告集会上说:“我从事40多年教育工作,在课堂上我教育我的学生做错事一定要认错,可是我们的国家做错事却不认错,讲歪理,甚至不讲理,逃避责任。作为一个日本市民,我不知如何向中国的受害者道歉和谢罪。”

5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回答有关记者提问时指出,日本政府对解决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强调“中国政府已多次就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向日本政府阐明立场。我们再次要求日方采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妥善处理。”针对“8·4”中毒事件,我国外交部官员正与日方进行积极交涉。中方已就清理现场、医疗护理和人身伤害等问题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第一批起诉日本政府的12名受害者也将于下月等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的判决。

铁证如山,日本政府逃避不了它应负的责任。

被海湾战争伤害的中国人

天津日报(2002-12-18)

发生在遥远中东的海湾战争,13年前直接伤害到了一些中国公民,他们的伤痛不但存在至今,而且还在加深。

“还有比我更惨的人吗?还有比我们这个群体更痛苦的吗?对于战争,我们有切肤之痛,13年了。”孙渤说。

2003年1月4日,大雪把胶东半岛的烟台装扮成为一望无际的白色世界。

“而我却是脏的,由于受到贫铀弹的核辐射,以及在海湾战争中受到的其他现在也不知道名称的武器的侵害,我已经不是正常人了,我的染色体已经有了变异,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当时和我一起在海湾地区工作的其他中国人,也都有类似的病状。现在我们经常联系,互相鼓励,继续活着。”孙渤说。

海湾遗梦

孙渤发表过一部10万字的书稿———《海湾遗梦》。孙渤是真的把他的梦留在了海湾,根本不曾想到自己的一生已经被那场战争完全摧毁了。

1989年7月,孙渤到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工作,此后随着该地区战事变化,辗转其他国家,在联合国尚未宣布海湾战争正式停火之际,于1991年3月被调往科威特参加被毁的中国使馆重建工作,成为首批重返科威特的6名中国外交官之一。此后在那里工作到1992年2月。

外经贸部人事司1995年9月26日出具证明信,上写:孙渤为我驻科威特人员的紧急撤离做了许多工作,为保证国家和驻科人员的财产不受损失,尽职尽责,不辞劳苦,完成了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恢复和发展中科经贸关系做出了努力,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战火仍然频繁、炸弹就在身边爆炸、地雷密布的环境下搜集材料,曾被伊拉克士兵武装扣押;后又帮助240多名中建公司的中国人及时安全地撤离……

正是这些行动,将孙渤完全暴露在核辐射下。孙渤是当时在科威特工作的中国人员中清理战场、搜集材料最多的一个,这也使他成了有相关病兆的群体中最为严重的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现在变成了一刻也离不开治疗的病夫。

当时在海湾地区的新华社记者江亚平有同样的病痛:“虽然我的问题没有孙渤严重,但在回国后逐渐出现了影响健康的相关病兆。”

另外两位记者唐师曾、王继雨则称自己幸运:“现在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

痛苦的生存

染色体严重变异,身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方面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国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为中国主要领导人看病的医学权威王绵之等机构和个人,均为孙渤作出了类似的诊断。

“1991年4月,重返科威特后的一个月,我开始感到严重不适,胸闷、咳嗽、头部剧烈疼痛、控制不住情绪。随后,这种不适加剧。”从1997年开始,孙渤呕吐加剧,呼吸困难。“我经常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甚至还会打自己的耳光,反正也感觉不到疼。”孙渤说。

“我们这些人回来后,均有不适,后来发现我们的症状竟都一样,再后来,看到美国的一些关于患有海湾战争综合症老兵的报道,才知道,我们得的就是海湾战争综合症。”

孙渤父亲现在患小脑萎缩,母亲眼睛哭得几乎已经看不到东西,不能生育、婚姻也于前年破裂的孙渤不但不能尽人子之孝,还让父母操心。

“我现在已经不能从事正常人的工作了。”说到这里,孙渤犹豫了一下,“我的性功能已经完全丧失。我也是个人呀,但是现在我在物质上、精神上已经得不到任何享受了。”

这一点,正是江亚平、王继雨、唐师曾对孙渤最同情之处。“他的确什么享受都没有了。”

江亚平则全身肌肉、骨头剧痛,“疼的时候,我就跪在地上磨自己的膝盖。”他说。摄影记者唐师曾现在的身体免疫力极低,已经影响到他正常的野外拍摄工作。

当时新华社驻海湾地区首席记者丁文及当时驻科威特大使馆武官曹彭岭,现在均患癌症。

曾经的精神寄托

有一段时间,孙渤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

因为身体原因,孙渤从外交岗位被调回家乡烟台,边工作边休养。

1993年调入烟台大学后,孙渤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周授课28节,曾经是该校外语系授课最多的人。“我8年做了18年的工作,这是校方给我的评价。”孙渤说到了自己的成绩,露出了难得一见、饱含成就感的笑容。

对工作狂最大的摧残,莫过于让他丧失工作的权利。孙渤现在已经不能从事任何工作了,这种基于成绩带来的精神寄托随之破灭。

“我还好,疼痛还是能忍的。”江亚平说,“但给我按摩的盲人医师曾经和我说过,没见过背部肌肉硬得像一块铁板的,这种情况,说不影响具体工作也是假的。”唐师曾则明确表示,由于身体情况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所以现在很少有机会去自己想去的地方采访了。

身体的价值

“惟一支撑我的,就是我感觉现在我这个身体本身还有价值。”孙渤一直想把自己的身体无偿献给相关的医疗研究部门,他甚至怕等不到那一天,现在已经想好了遗体捐献的事情了。

孙渤的新梦就是把自己变成“实验品”:“在中国,我们这些饱受现代武器侵害的人不多,这个群体却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如果能通过研究我们这个群体,得到缓解甚至找到救治‘海湾战争综合症’的方法,那在战略上的价值得有多大?”

“但是我辗转了很多医院、医疗研究机构,都没能实现我的梦想。我身体这么多年的变化,是多么珍贵的一笔数据,但现在,一点系统的记录也没有。如果就这么死了,一点价值也没有了。我们这个群体对于治疗这种病是有价值的,存在价值却被忽视了!”

“王绵之老先生曾经表示,不要漠视我们这个群体出现的新病状,要新事新办,如果漠视,就是失职。在海湾战争中有80%的武器是首次使用的,需要我们国家就此作出研究。但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们这个群体仍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甚至在我们治病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高级研究部门的领导人说我们没病,不要往‘海湾战争综合症’上靠了,好像我们这个群体在利用这种病,我们感到无比的气愤!”孙渤对他求医路上曾经遭受到的误解一直愤愤不平。

江亚平则说:“2001年3月我们一起在北京治疗时,孙渤就向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表示了他这个想法,2001年3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给我们这些在海湾战争后身体有明显变化的人———我、孙渤、丁文、曹彭岭及王继雨,做了一次免费的体检,有一个结果很能说明问题:我们五个人全部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在普通人中只有千分之二发生率。五个人中丁文和曹彭岭还身患癌症。专家都清楚我有病,但都不能确诊是什么病。正是因为不能确诊,我们这个群体才有被研究的价值,这也是王绵之老先生的观点。”

孙渤再赴海湾

孙渤现在正在等签证,他要自费去科威特治疗,同时也是身体力行宣扬和平。

“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还有美国,对海湾战争综合症的治疗很有心得,但不公开。如果能把我及我们这个群体当作实验对象的话,我觉得我们国家也会在海湾战争综合症上有突破。这个想法2001年3月被拒绝后,我还一直主动和很多研究机构联系过,但仍然没有任何回应。也有很多朋友正在帮我联系,都希望我的这个想法实现。”孙渤说。

“对个体关注我是个突破,中央领导、山东省委领导都对我的事做过特别批示,我非常感谢。指示明确,但落实方面,我是着急的,我现在一直在等那些指示更好地执行。2001年的11月18日就有了批示,但我希望能执行得再快一点。”

“很简单,我想活着,想做事情。”孙渤说。

四、古代战争中射出去的箭会回收吗

杜甫曾经有一首诗,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战争对于箭矢的消耗是非常之大的,比如李陵在匈奴的那场遭遇战,麾下不过三五千人,然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如此庞大的箭矢数量在战争结束会被回收再利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条件许可时,古人是会回收箭矢的,特别是箭杆和箭羽。首先,从下图各种箭头的设计可以看出,大部分箭头在设计时,最关注的考核指标是尽可能容易第刺入目标,一些箭头为了增加敌人拔箭疗伤的难度,采取了倒钩的设计。箭头其实不是箭矢中最难制造的部件,因为箭头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并不高,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相对比较高速地制造/铸造箭头。箭矢在工艺上相对耗时和要求较高的部件是箭杆。要做出有实战价值的箭矢,要找到合适的箭杆材料,坚硬、有弹性,长度、硬度都必须符合要求。材料的选择就已经够费劲了,想象如果在荒漠沙漠,就地取材找到适合做箭杆的材料就够费劲的了。除了材料要求高,另外,箭杆必须要直,否则会影响射击的精度,通常需要对箭杆进行加工。总之,造一根箭并不容易,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通常都会回收箭矢,有的箭矢因为射入人体,箭头不容易拔下来,也会回收带有箭羽的箭杆。所以,古代战争不仅回收射出去的箭矢、石弹,还想方设法避免敌人重复使用。

参考资料:数字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