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压浸出 搅拌浸出 数字孪生 湿法冶金 溶剂萃取
湿法冶金 2024-09-30 16:19:50

合肥到庐江的火车(合肥庐江金属回收)

一、合肥火车合肥回收庐江县何家小岭硫铁矿()

何家小岭硫铁矿位于庐江县城东南32公里处的到庐缺口镇境内。矿区交通较为方便,江的金属庐江至铜陵砂石公路经过矿区东侧。庐江在建的合肥火车合肥回收合肥—铜陵公路经过矿区西南侧。距合(肥)—九(江)铁路上的到庐柯坦车站32公里。由矿区往西北12公里处的江的金属缺口镇,每日有小轮行驶庐江、庐江巢湖、合肥火车合肥回收合肥,到庐可由巢湖进长江,江的金属通往长江沿岸各埠。庐江

何家小岭硫铁矿床是合肥火车合肥回收一个埋藏较浅有共生铁、铜等矿产的到庐大型火山岩型硫铁矿床。探明硫铁矿矿石储量9042.5万吨,江的金属折算成含硫35%的标矿为4249.96万吨。硫平均品位16.4%。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以黄铁矿为主,矿石易采选;铁矿石储量323.53万吨,其中赤铁矿矿石储量141.07万吨,磁铁矿矿石储量182.46万吨;铜金属储量0.62万吨。铁、铜可综合回收。

矿床位于中生代庐枞火山岩盆地北部边缘,属火山沉积-潜火山热液交代矿床。矿区地层由上侏罗统砖桥组中段及下段火山碎屑岩组成。岩体较为发育,占矿区面积的50%。主要为一套钙碱-碱钙性潜火山-浅成侵入体,按岩性分为闪长岩类、正长岩类和粗安斑岩等。

矿区围岩蚀变强烈,除上部粗安斑岩局部地段及深部石英正长岩能见到新鲜岩石外,其余均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蚀变与矿化。自上而下分为浅色蚀变带(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次生石英岩化、黄铁矿化等)、深色蚀变带(磷灰石、赤铁矿、透辉石、磁铁矿化和绿泥石、黑电气石、碱性长石化等)和叠加蚀变带。

硫铁矿体主要赋存在砖桥组下段第一韵律层火山碎屑岩与潜火山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全矿床共由14个硫铁矿体组成,其中1号为主矿体,2号为次要矿体,其余均为小矿体。1号主矿体矿石储量占总储量的92.9%,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局部呈透镜状,其边部及局部上、下部位,常有分枝现象。矿体长1100米,宽100—1146米,最大厚度为138.61米,平均厚度为51.88米,平均品位为16.61%。

铁矿体主要赋存在1号硫铁矿体中部或底部。全矿床共有8个铁矿体,其中1号矿体为主矿体,矿石储量占总储量的42%。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假象-半假象赤铁矿、磁铁矿、镜铁矿等,根据赤铁矿和磁铁矿的相对含量可分为赤铁矿石和磁铁矿石两种类型。赤铁矿石全铁平均品位40.60%,磁铁矿石全铁平均品位30.54%。矿石中有害组分硫、磷含量偏高,属需选矿石。

铜矿体主要赋存在1号硫铁矿体顶部或上部,共圈定33个矿体,均为小矿体。含铜层位稳定,但矿体连续性差,故均呈大小不一的透镜状。其中12号铜矿体规模略大。铜矿多数与硫铁矿共生,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铜品位一般在0.3%—0.9%之间,最高可达4.10%。

1957年,原地质部航测大队在庐枞地区开展1∶10万航空磁测,1959年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张永才等进行1∶2500地面测量时发现何家大、小岭磁异常。在大岭铁矿开展普查后,原三二七队王文华等组织物探人员刘效敏等对何家小岭航磁异常进行了1∶2000地面磁法检查,进一步圈定了何家大、小岭的磁异常。其中何家小岭磁异常呈纺缍形,总体走向为南北向,长700米,宽400米,认为是磁性矿体引起。同年11月,三二七队王文华、程德汉、杨志佳等根据磁异常资料设计了5个钻孔,向省地质局汇报,由王文华带领地质人员和物探操作员带上磁秤到实地定下了第一个钻孔(CK1)。经施工在孔深124.95米处见到赤铁矿体,铁矿体顶部为7.58米厚的硫铁矿。后因机构调整,原设计的其余4个孔尚未施工,三二七队撤销。1962年3月,由程德汉、方登山编写了《安徽省庐江何家小岭铁矿普查评价报告》。报告结束语称:“该矿床异常面积大,并与何家大岭铁矿相连,钻探验证见铁矿、黄铁矿、铜矿,必要时应继续工作,搞清矿体规模,做出正确评价”。这给后来进一步开展普查找矿提供了地质依据。

1965年6月,省地质局指示三二六队组建庐江地质分队,王嘉申、胡邦屏、衡湘洲等在枞阳、庐江一带进行踏勘选点,选择了何家小岭地区作为突破点,同年10月陆续开动两台钻机开展铁矿普查工作。1965年底,省地质局以该分队为基础重建三二七队,王嘉申为技术负责人,董纯才为地质组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综合普查、综合评价的原则,于22号孔内见21.76米厚铜矿体,后相继施工的部分钻孔,在其相应的层位上,均见有厚度不等的铜矿体。铁矿规模较小,周边已为黄铁矿所替代,并在深部见到铁矿,因此工作重点转向以勘查铜矿为主,对硫、铁顺便进行综合评价。1969年11月结束野外工作,初步查明何家小岭矿床是一大型硫铁矿、小型铜矿和铁矿的综合型矿床。于1970年6月提交了《何家小岭矿区铜、硫、铁矿床地质勘探报告》。提交铜金属储量2.1万吨、硫铁矿矿石储量5600万吨、铁矿石储量780万吨。

受当时条件所限,上述工作对矿床边界未控制,部分钻孔质量低,个别钻孔未打穿矿体,研究程度偏低。所提交的矿石储量可靠性差,故难以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

庐江何家小岭硫铁矿床被发现后,工业部门高度重视。1978年初,原石油化学工业部致函国家地质总局,要求尽快对何家小岭硫铁矿进行详细勘探,以适应国家建设之需要。

据此,原国家地质总局与安徽省地质局指示三二七队对何家小岭硫铁矿进行了补充勘探,同时对铜、铁矿进行综合性勘探。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三二七队立即组织王嘉申、胡邦屏等人员于1978年3月对何家小岭矿床进行详细勘探。于1983年10月结束野外工作,1984年9月由万文强主持编写并提交了《安徽省庐江县何家小岭硫铁矿床详细勘探地质报告》。

庐江何家小岭硫铁矿床是综合运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质分析,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施工验证发现的矿床,在进行铁矿普查过程中发现了铜矿,在对铜、铁矿初勘时发现硫铁矿。这是综合运用地质、物探、钻探等方法和坚持综合普查、综合评价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何家小岭硫铁矿被发现后,省化工厅及庐江县人民政府即成立矿山,组织开采,于1983年4月投入试生产,年设计开采硫铁矿石10万吨。目前,正准备扩大开采规模,拟设计年开采矿石200万吨。国家计委及化工部已确定其为全国三大化工矿山基地之一。它的发现及开采,对振兴庐江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昔日平静的山沟,如今已变成楼房林立,车水马龙的化工矿山基地。为表彰三二七队对该矿的找矿功绩,地质矿产部于1990年授予该队地质找矿二等奖。

二、庐江县罗河铁矿()

罗河铁矿位于庐江县城南35公里的罗河镇境内。矿区交通方便,自矿区由简易公路往西北3公里与庐江—枞阳公路相接。距合(肥)—九(江)铁路上的柯坦站约28公里,合肥—铜陵公路经过矿区东北。矿区南距长江边33公里,西侧有水路罗昌河、白荡湖与长江相通,汛期可通行小木船。

罗河铁矿是一个埋深在400米以下,与硫铁矿、硬石膏等矿产共生的大型磁铁矿床。已探明铁矿石储量4.76亿吨,其中,高硫富矿939.2万吨,铁矿石中伴生五氧化二钒89.76万吨、五氧化二磷585.92万吨、S全硫2285.61万吨,硫铁矿3021万吨,其中伴生铜金属储量1.82万吨,硬石膏4119万吨。铁矿石、硫铁矿石矿物成分简单,选矿性能好,伴生有益组分可综合回收。

矿床位于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西部,属接触式火山岩型矿床。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砖桥组和下白垩统双庙组、浮山组、杨湾组等。闪长玢岩侵位于砖桥组底部的粗安岩、凝灰岩等火山岩中。近矿围岩与岩体强烈蚀变成碱性长石岩、硬石膏辉石岩、辉石岩等,可分为上部浅色蚀变带(泥化岩、次生石英岩、硬石膏岩)、下部深色蚀变带(辉石碱性长石岩、硬石膏辉石岩、膏榴岩)及中部两者叠加带。

铁矿体主要赋存于深色蚀变带中。全矿床比较大的铁矿体共8个,均为盲矿体。埋深425—856米(标高负382—负846米),东浅西深。Ⅰ号和Ⅱ号为主矿体。Ⅰ号主矿体规模最大,其矿石储量占全矿床总储量的78.21%,呈似层状—透镜状,在纵向和横向上有分枝复合现象,全铁平均品位36.32%;Ⅱ号铁矿体储量占全矿床总储量的14.87%,伏于Ⅰ号矿体之下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全铁平均品位34.52%。其余矿体规模较小,呈透镜状。

硫铁矿体共13个,规模最大的为Ⅱs号矿体。大部分与铁矿体共生,主要位于Ⅰ号矿体之中或Ⅰ、Ⅱ号矿体之间。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硫平均品位为16.53%。

硬石膏由单一矿体组成,位于铁矿体上部,赋存在浅色蚀变带中,是本矿床最浅部的一个矿体。长625米,宽387米,平均厚度26.75米,最大厚度94.58米,最薄厚度2.32米。矿体呈似层状、透镜体产出。硫酸钙平均含量91.05%。

铜矿体主要赋存于Ⅰs、Ⅱs、Ⅶs、Ⅸs号硫铁矿体内,与硫铁矿伴生。五氧化二钒呈类质同象状态赋存于磁铁矿和赤铁矿中。

庐江罗河磁铁矿床是综合运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质分析,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进行钻探验证而被逐步发现和证实的。

早在1956年,地质部航测大队在长江中下游开展1∶10万航空磁测时,就发现了罗河航磁异常。1960年,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在该区开展了1∶5万磁测普查,进一步圈定罗河磁异常范围,随即进行1∶1万地磁详查工作。由于测线与异常走向斜交而引起异常不规则,梯度平缓,范围过大,被划为丙级异常,认为是隐伏岩体引起而未予重视。

1965年,省地质局指示三二六队开展庐枞地区普查找矿工作。11月,刘湘培对罗河磁异常资料进行研究,认为罗河磁异常与宁芜地区梅山铁矿地质成矿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相似,随即与地质人员胡邦屏、陈之南、董纯才、衡湘洲等进行踏勘。同年12月刘湘培、王嘉申、金权、王仕海、羊厚祥等进一步深入现场踏勘,羊厚祥等做了磁法检查剖面(编有简报),一致认为罗河磁异常很可能为含矿异常,有进一步工作必要。

1965年底,省地质局以三二六队庐江地质分队为基础,成立新三二七队(原三二七队于1962年撤销),王嘉申为队技术负责人。初期李国龙为地质组长,后期程先武为地质组长,于1966年5月对罗河磁异常中心布钻验证,首钻于484米见70米厚的磁(赤)铁矿,从而发现罗河铁矿。尔后,三二七队对其进行初查评价,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初步证实罗河铁矿是一共生有硫铁矿、含铜硫铁矿、硬石膏等矿产的大型高硫含钒磁铁矿床。

为进一步圈定罗河磁异常范围,了解矿体与异常的关系,查清矿床规模,1968年,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再次对该区进行1∶1万重力、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48平方公里,发现罗河铁矿外围大包庄等地有局部重力异常存在。

1975年底,国务院钢铁领导小组作出在重点矿区组织地质会战的决定。国家地质总局正式下达会战任务,要求在1976年底提交罗河铁矿详查报告,1978年底提交罗河铁矿详勘报告,同时要求开展铁矿外围的普查工作。据此,省地质局于1976年初抽调副局长巩水林负责组建庐枞地区铁矿会战指挥部,巩水林任总指挥,国家地质总局抽调江西省地质局九○九地质队部分工程技术人员(配备25台钻机),并从陕西第二物探大队抽调二个分队来庐枞参加会战。国家地质总局张炳熹参加了指挥部的领导工作。省地质局下属三二七、三二六、三三二、三一一、三二四、三二一、三一三地质队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和25台钻机,在三二七队统一领导下参加罗河铁矿会战。省地质局区测队承担1∶5万区域地质调查,省地质局实验室承担会战矿区实验工作,省地质局探矿机械厂、测绘队、物探大队等单位承担了会战专项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和地质力学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华东地质研究所、南京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承担了有关专题研究工作。

整个勘探工作分二个阶段进行。1976年,进行详细普查评价,于当年底提交《安徽省庐江县罗河铁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1977年,进入勘探阶段,1979年,结束野外工作,1980年底,由王嘉申主编提交了《安徽庐江县罗河铁矿详细勘探地质报告》。

在罗河铁矿普查和勘探过程中,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和三二七队物探科技人员不断引用新方法、新手段对磁异常和重力异常进行多次解释,查明了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对指导布钻和施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罗河铁矿从发现至勘探结束,历时15年,“会战”高峰期动用了钻机50台,职工达2000多人,数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工作,前后历时2年多,施工钻孔179个,钻探工作量12万米。它的发现和勘查成果为国家提供了一处重要的铁矿产基地,为表彰这项重要成果,1984年,罗河铁矿获地矿部地质找矿一等奖。

在地质找矿取得重大收获的同时,罗河铁矿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1981年,黄清涛、尹恭沛等对罗河铁矿床的矿床特征、控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84年由黄清涛编写了《庐江罗河铁矿床典型矿床研究报告》,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庐江县龙桥铁矿()

龙桥铁矿位于庐江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缺口镇境内。矿区水陆交通方便,庐江—铜陵砂石公路经过矿区北侧,合(肥)—九(江)铁路线的柯坦车站距矿区约30公里,合肥—铜陵公路在矿区南22公里。另距矿区4公里的缺口镇设有小型水运码头,每日有小轮行驶庐江、巢湖、合肥等,由巢湖进长江可通往长江沿岸各埠。

龙桥铁矿是一伴生有铜、硫等矿产的相对较富的大型磁铁矿床。矿体埋深340.63—584.23米(标高负268.07米—负507.41米)。探明铁矿石储量1.04亿吨,铁矿石中伴生铜金属储量9.04万吨;伴生硫元素278.6万吨,换算成硫铁矿标矿储量795.9万吨。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石易采选,伴生的硫、铜可综合回收。

矿床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北部边缘与基底沉积岩的接合部位。属层控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矿区地层主要由上侏罗统龙门院组、砖桥组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以及中侏罗统罗岭组、下侏罗统磨山组的陆相沉积碎屑岩组成。矿区构造以枣树咀背斜为主体,矿床位于该背斜南翼二房院—马鞭山单斜构造的西端。断裂为矿区主要构造,大多为浅层断层,少数可深切矿体。与成矿有关的燕山晚期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呈岩株状分布于矿区南部负300米标高以下。近矿围岩蚀变以夕卡岩化、角岩化、钾长石化为主。

矿体主要赋存在罗岭组上段第三层上部的碳酸盐岩向含铁、钙质泥质粉砂岩过渡的相变带中(目前研究成果,赋存地层应属中三叠统月山组)。全矿区共有13个铁矿体,其中,Ⅰ号主矿体规模最大,其储量占全矿床总储量的99.7%。矿体形态简单,呈层状—似层状,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产状平缓,层位稳定,长2188米,最大宽度733米,平均512米,厚度一般为20—40米,最厚为63.58米,最薄为2.61米,平均27.20米。全铁含量一般为30%—50%,最高68.3%,平均品位44.00%。磁性矿石占84%。其它12个矿体中,除Ⅲ1号矿体规模略大外,其余11个为小矿体并均属单孔控矿。

主要伴生元素硫在矿床中分布普遍,含量较高,最高含量为24.29%,最低为0.04%。全矿床硫平均品位2.69%。硫主要赋存在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物中。

铜是矿石中仅次于硫的主要伴生组分。铜的含量最高达4.24%,全矿床平均品位为0.09%;但含量与分布极不均匀,含铜小于0.1%的占76.74%,大于0.3%的只占5.29%。全矿床伴生铜金属量为9.04万吨,Ⅰ号主矿体伴生铜金属量为8.97万吨,平均品位0.09%。其中,含铜≥0.1%的为5.24万吨,平均品位0.2%;含铜在0.2%—0.3%的为1.6万吨,平均品位0.23%;含铜≥0.3%的为1.43万吨,平均品位0.4%。

1958年,在全党全民大办钢铁运动中,当地群众上山找矿,发现龙桥矿区的蛮牛地一带有锰矿露头,并进行小规模露天开采。为适应地方采矿需要,省地质局三二七队于当年对蛮牛地一带铁锰矿露头进行了普查找矿工作,提交锰矿地质储量33.2万吨。1959年,该队在本区又重新开展普查找矿工作,提交锰矿地质储量62万吨,并于1960年对蛮牛地铁锰矿进行了深部钻探验证,所施工的3个孔均未见矿,证实其为风化淋滤型而予以否定。1961年,原三二七队物探分队在该区进行1∶1万地面磁测工作,提交了《安徽省庐江县钟山、黄屯工区物探工作报告》。在矿区范围内圈定的磁异常不明显,曲线不规则跳动,当时推测为火山岩本身磁性所引起。

1976年,庐枞铁矿会战序幕拉开,国家地质总局部署第二物探大队一○八队在庐枞盆地开展1∶2万重力、磁法和化探测量工作,面积为360平方公里,1981年提交了《罗河工区1∶2万物化探测量报告》。龙桥附近磁异常不明显,报告中未加评述,但对重力异常作了初步评述,认为可能是硫铁矿所引起的。在这前后,国家地质总局还部署航测大队九○四队在进行大别山1∶5万航测的同时,对庐枞地区也进行航测。1977年提交了报告,在垂导异常图上标出了龙桥磁异常(编号C—76—203,报告中称黄屯异常),认为是铁矿所引起的,但在ΔT等值线图上龙桥矿区并没有异常,把203号异常标在另外一个异常上,平面图上的反映也不清楚,加上当时综合人员缺少经验,只注意ΔT等值线图和平面图,而未对垂导异常图做进一步核实,因而导致龙桥铁矿的发现走了一段弯路。

龙桥铁矿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北部边缘东西向重、磁梯度带的中部,何家大、小岭—盘石岭近南北向重力高值带及矾山重力低的环状重力梯度复合部位,是一个有利的成矿地段。龙桥见矿后的1990年,三二七队物探分队为研究地磁特征重新改变测线方向,又开展了1∶1万地磁详查,结果在平面图上等值线零乱,范围大,峰值高,具典型火山岩地区地磁场特征;异常整体特征上南正北负,近东西向展布,经过实测25个点的园滑后,在矿体上方磁场正值向北凸出,指示矿体有异常反映。经进一步对园滑后的数据用自由多项式拟合区域场所求得的剩余异常,在平面位置上与铁矿赋存部位基本吻合,且具矿异常特征。说明了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必要性、可靠性,同时指出开展成矿远景区的物、化探工作的重要性。

1980年,庐枞铁矿会战结束后,三二七队不少地质人员对比宁芜的控矿条件,提出向盆地边缘找矿的战略指导思想。在突破岳山铅锌矿之后,为扩大外围找矿效果,王嘉申等选择成矿地质构造条件良好的黄屯—龙桥一带进行1∶2.5万普查找矿及立体地质填图。1983年布置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面积为15.5平方公里,由化探组骆先业等完成,同年提交了《安徽省庐江县龙桥工区化探工作简报》,在矿区范围内圈定了H1、H2、H3、H44个铜、铅、锌综合异常,并提出进行深部钻探验证的建议。

1984年5月,省地矿局三二七队傅维保等对本区的铜铅锌综合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开展铜铅锌矿地质普查工作;先后施工5个钻孔,仅局部见零星的铜、铅、锌矿化和夕卡岩化、磁铁矿化。1985年初,王锡新等继续对化探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在验证H4化探异常的第7个钻孔中,仍只见矿化,故提前请求大队准备结束施工。大队总工程师王嘉申和地质科长汪祥云一起到现场察看后,决定继续加深施工,于孔深371.17—383.87米之间见到了12.7米厚的含铜磁铁矿,从而发现本区铁矿。接着研究该区磁、重资料,并结合地质预测编制普查设计,施工后见矿效果很好,矿床规模不断扩大。至1985年底,由董必田负责铁矿普查工作,初步查清了矿体范围,证实龙桥铁矿是一矿体形态简单,相对较富的中偏大型磁铁矿床。

1987年初,为深化矿产地质勘查改革,安徽省地矿局决定对龙桥铁矿进行详细普查评价,在全局系统实行公开招标。三二七队中标后,迅速转入详查工作,历时两年半。由于工业部门急需,详查未结束即转入对口勘探,故未提交详查地质报告。

龙桥铁矿被发现和证实后,以其规模大,矿体形态简单、稳定,埋藏相对较浅,品位较高,易采选等优点引起工业部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89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积极联系,牵头促成武汉钢铁公司和马鞍山钢铁公司联合投资勘探龙桥铁矿。1989年7月,三二七队在对龙桥铁矿详查工作尚未结束的条件下即转入勘探。

为尽快完成勘探任务,三二七队及时组织了一支最强的施工队伍,抽调和增添了一批先进的施工设备,按省政府要求,于1989年7月1日开动6台钻机,投入钻探施工。由队总工程师汪祥云兼矿区技术负责人。通过全队职工尤其是参加矿区勘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艰苦奋战,于1990年底全面完成野外工作,并于1991年9月由汪祥云主持编写提交了《安徽省庐江县龙桥铁矿床勘探地质报告》。

庐江龙桥铁矿自普查以来,省地矿局物探大队、三二七队物探分队先后在矿区内开展了磁法、测井和电阻率测深等工作,对查明矿体与异常的关系,了解矿床地球物理特征起了一定作用。

庐江龙桥铁矿的发现,是继罗河铁矿、大包庄铁矿发现后,省地矿局三二七队在庐枞地区找矿的又一重大突破。为此,地矿部授予三二七队龙桥铁矿地质找矿一等奖。该矿已列入马鞍山钢铁公司规划开采项目,将成为马鞍山钢铁公司的重要矿山基地之一。

参考资料:金属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