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压浸出 搅拌浸出 数字孪生 湿法冶金 溶剂萃取
镍钴分离 2024-09-30 18:40:05

兰州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武威金属资源回收)

一、兰州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破坏的废旧事例、数据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物资武威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回收回收17.2%。据有关资料显示,公司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金属耗费木材133万立方米,资源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兰州需毁掉146平方公里的废旧森林。一次性木筷的物资武威广泛使用,给森林资源带来较大的回收回收压力。我国是公司世界上用水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金属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产同样的资源粮食,我们比美国多用一倍的兰州水。据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介绍,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的大头,约占总用水量的72%,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只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1/3左右,多半损失在送水过程和漫灌之中。工业上,我国万元产值的耗水量是225立方米,发达国家却仅有100多立方米。另外,城市生活用水的数量虽远远低于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但生活用水中人们对水资源的毫不吝惜和肆无忌惮的浪费却与前二者相差不大。据统计,北京市仅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人们不仅浪费着正在用的水,还在无形中破坏着那些尚未用的水资源。目前,全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湖,使得全国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的不足。80年代末期,昆明的一个农民往盘龙江里倾倒一小板车废旧染料,把整个江染成红色,使自来水厂停产一天,“一个人就污染一条江”。破坏水、污染水容易,而要治理污水却很不容易。全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淮河地区每年有180万吨严重污染物COD进入淮河,1998年实施“零点行动”后,COD量降至90万吨,而要真正达到治污标准,则需将COD量降到30万吨,这至少还需要投入1万亿元。

除了浪费水和污染水外,由于不明水规律,对水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未能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水源枯竭。在河西走廊的甘肃省石羊河上,位于下游的民勤盆地80年代尚有6亿立方米水资源, 90年代猛降至0.8亿立方米,缺水危机笼罩着民勤人,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相距仅百公里的上游武威盆地占据了1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生活在这个丰衣足食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深远含义呢?也许没有多少人还记得了吧。事实就是如此。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每人浪费一度电,就有多少的发电厂一天的发电量啊。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9日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

这份2002年度《活着的地球》报告是依据来自全球范围的科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后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数”和“全球生态影响指数”是最重要的两个数据参考指数。

报告认为,目前人类的透支消费是不能长期持续的。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了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

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年,人类所要消耗资源的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但是,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报告还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长的土地和海洋面积总共为114亿公顷,即全球每60亿人口仅有1.9公顷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这份报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发出警告说,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正以远远超出地球负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其中,美国是地球资源的头号耗费大国,人均耗用资源量是同属发达工业国英国的2倍,是一些非洲国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还多!报告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海陆面积为5.27公顷,但他们消耗的却是9.7公顷地域内的资源,差额部分当然来自不发达国家。而非洲人均拥有1.55公顷海陆面积,但他们实际能用到的资源只有1.36公顷。

为此,报告严肃地批评指出,富有发达国家的浪费生活模式是导致地球自然资源被高速耗费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趋势不改变,到2050年,全球海洋渔产资源将枯竭,能吸收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将被完全摧毁,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净水源变得极为稀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环境将岌岌可危。

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乔纳森.洛认为,要想制止这一趋势、达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通过改进技术降低能源消费,采用更为节约的消费方式,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系统。

据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将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赶在峰会召开前一个月发表这份报告,旨在呼吁各国政府不要只顾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长远,切实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通过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

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报告的结论是: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零增长”理论诞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告,题为《我们共同的前途》,报告中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可持续发展”一词已风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研讨的焦点。(本报记者孙佳华)

人类每年的消耗量已经超出地球产出量的20%,当今平均每个人使用了2.2公顷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限度是每个人1.8公顷———

二、甘肃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关怀下,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在各市州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全局,以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地质工作和保障全省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依法行政、清正廉洁、深化改革、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加强管理,努力做到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权益更加切实有效、服务社会更加全面优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通过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主要地类面积及地类构成情况为:①农用地2 541.44万公顷。其中,耕地463.2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19%;园地20.46万公顷,占 0.45%;林地 516.63万公顷,占 11.36%;牧草地 1 411.29万公顷,占31.03%;其他农用地129.80万公顷,占2.85%。②建设用地96.65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2%;交通用地 6.41万公顷,占0.14%;水利设施用地2.83万公顷,占0.06%。③未利用地1 909.64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 850.79万公顷,占40.71%;其他土地58.85万公顷,占1.29%(图1)。

图1 2005年全省各类用地构成

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中:旱地360.99万公顷,占77.92%;水浇地100.49万公顷,占21.69%。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等地。

全省包括耕地中的水浇地及果园在内的农用地灌溉面积共有120.95万公顷。以林地加灌木林地计算,森林覆盖率为9.20%。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9.3%,尚未利用的土地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0.7%,包括沙漠、戈壁、裸岩、低洼盐碱地、沼泽地等。

全省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用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占有耕地量2.65亩,居全国第六位。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5年全省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结合甘肃省实际制定了11个配套管理制度。实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建设占用耕地“六个一律不批”等规定,加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监管工作,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走上数据化、规范化的轨道。全省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 833 816.48公顷,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10 040个,保护率达82.72%,比国家规定高出2.72个百分点。

2005年全省增加耕地3 764.99公顷。其中,开发1 977.44公顷,占增加耕地总量的52.52%;复垦612.26公顷,占增加耕地总量的16.26%;整理726.99公顷,占增加耕地总量的 19.31%,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 448.30公顷,占增加耕地总量的11.91%。

2005年全省耕地减少32 314.3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 703.8公顷,占减少耕地总量的 5%;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 2 758.9公顷,占减少耕地总量的 9%;生态退耕27 456.3公顷,占减少耕地总量的85%;灾毁耕地395.3公顷,占减少耕地总量的1%(图2)。

图2 2005年全省耕地减少构成比

2005年全省增加耕地与减少相抵,净减耕地28 549.32公顷,减幅为0.62%。如果不考虑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等因素,全省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3 764.99公顷,扣除各类建设占用后净增加耕地1 703.8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省土地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总体思路,积极为项目建设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全省各类项目建设的用地需要,迈上了批准用地11万亩和预审用地10万亩的“双十万”新台阶,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5年全省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 140.72公顷,其中分批次建设用地1 302.51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 838.21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1 142.8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45.10公顷)。

全年征地总面积为2 398.37公顷,农用地2 059.58公顷,其中耕地1 633.87公顷,征地总费用183 175.24万元;安置农业人口29 705人。

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5年全省土地整理项目22个,面积2 150.84公顷。增加农用地973.34公顷,其中耕地882.71公顷;建设用地320.74公顷。土地复垦项目7个,面积493.35公顷,增加农用地448.04公顷,其中耕地421.44公顷。土地开发项目38个,面积1 977.13公顷,增加农用地1 850.47公顷,其中耕地1 805.8公顷。

全省未利用土地约1 909.6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1.99%,通过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面积为4 621.32公顷,占未利用地的2.41%,今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还很大。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甘肃省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尤其是有色金属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截至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2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91%。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6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编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890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78个,中型200个,小型612个。

据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4),在45种主要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全省列为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3种,居前五位的矿产有13种,居前十位的矿产有22种。

截至2004年底(2005年数据因启用新软件,未统计出来),全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89个矿种中,与2003年相比,新增3个矿种,为高岭土、凹凸棒石粘土、建筑用砂;有39种矿产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7种,减少的有32种,分别占44.32%和56.17%。变化幅度在67.7%~34.6%之间。减少幅度最大的矿产为铊矿,增长幅度最大的矿产为玻璃用白云岩。

甘肃省矿产资源特征:①发现矿种多,保有查明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人均占有量高;②伴生、共生矿床多,组分复杂,利于一矿变多矿;③有色金属矿产以品位高、易采选为特点,资源在全国占优势;④某些重要矿产资源储量高度集中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矿产地,利于规模开发;⑤有些矿种的资源储量稀缺,资源不配套;⑥能源矿产、贵金属矿产具有潜在优势;⑦地质矿产勘查程度低,资源尚不清楚;⑧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⑨水资源不足,呈现区域性缺水。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总计16 067.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5 537万元,地方财政拨款9 840.41万元(包含矿产资源补偿费1 053万元),企事业单位地质勘查投入516.12万元,其他投入174.05万元。中央财政拨款占投入总额的34%,地方财政拨款占投入总额的61%,企事业单位投资占投入总额的3%,其他投入占2%。比2004年勘查资金投入总额增长了3 989.23万元。从资金来源上看,全省还主要靠政府投入进行地质勘查,企事业单位正在逐步加大勘查资金投入,可以看出商业性地勘工作逐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5年全省共核发勘查许可证1 162宗,批准登记面积21 906.6平方千米,收取探矿权使用费249.8万元。其中:能源矿产勘查许可证32宗(煤矿22宗、地热10宗)、黑色金属矿产勘查许可证149宗(铁矿118宗)、有色金属矿产勘查许可证298宗、贵金属矿产勘查许可证592宗(金矿578宗)、稀有、稀散稀土矿产勘查许可证9宗、非金属矿产勘查许可证71宗(化工矿产4宗)、水气矿产勘查许可证11宗,比2004年核发勘查许可证增长了31%。通过统计数据显示,矿产资源勘查主要以贵金属、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产为主,分别占发证总数的50.95%、25.65%和12.82%。2005年共核发采矿许可证1 758宗,批准登记面积3 075.661 8平方千米,收取采矿权使用费305.87万元,其中:能源矿产449宗、黑色金属矿产35宗、有色金属矿产81宗、贵金属矿产73宗、非金属矿产1 115宗、水气矿产5宗。全省矿产开发主要以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为主,分别占发证总数的63.42%和25.54%,比2004年采矿许可证发证下降了5%。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矿山企业2 622个,比2004年增加178个,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矿山企业179个,集体矿山企业879个,私营矿山企业1 197个,其他经济类型矿山企业367个。按生产规模划分:大型矿山24个,中型矿山70个,小型矿山964个,小矿1 564个。从业人员15.97万人,比2004年减少0.38万人。开发利用矿种75个,年产矿量7 609.97万吨(固体7 583.13吨,液体26.84万吨)。

2005年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实现的工业总产值792 562.93万元,比2004年增加14.88亿元;综合利用产值35 115.06万元;矿产品销售收入751 273.19万元,比2004年增长14亿元;利润总额87 160.66万元,比2004年增长1.77亿元。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建设

2005年全省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全省有95%以上的市、县开展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工作。在继续完善落实土地市场建设基础制度的同时,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建设用地备案工作力度,通过对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的具体供应情况进行备案,全省各地均建立了自1999~2005年底期间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供应的电子数据库,使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要求,在加强全省建设用地供应情况信息发布工作的同时,按季进行全省建设用地基本情况发布工作。全省7个市州已启动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发布土地公开出让信息的有关工作,对进一步营造各类主体平等竞争的土地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1.一级土地市场

2005年全省国有土地供应总面积3 098.30公顷,纯收益59 089.41万元。其中,协议出让794宗,面积2 473.65公顷,成交价款70 676.76万元;招标出让6宗,面积7.75公顷,成交价款2 484.85万元;拍卖出让187宗,面积79.53公顷,成交价款27 698.33万元;挂牌出让605宗,面积537.35公顷,成交价款88 742.23万元。全年以出让方式供地1 592宗,出让面积 3 098.30公顷,比 2004年多 1 444.16公顷,占总供地面积的52.22%,共收取土地出让金189 602.17万元,比2004年增长了36 017.08万元;以划拨方式供地1 456宗,划拨土地面积1 721.01公顷,占总供地面积的29.01%,较2004年,划拨用地增加1 131.54公顷;以租赁方式供地212宗,供地面积107.01公顷,占总供地面积的1.80%,共收取租金144.72万元,比2004年租赁宗数减少了393宗,面积却增加了71.21公顷,租金增加了94.46万元;其他方式供地269宗,供地面积1 006.65公顷,占总供地面积的16.97%,取得收入53 224.37万元,分别比2004年供地宗数增长238宗、面积921.27公顷和收入51 679.8万元。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14个市州中,兰州、白银、天水、平凉、武威土地有偿使用取得的收益较大,出让金分别占全省出让金总额的18.13%、13.11%、11.36%、11.30%和10.83%(图3)。

图3 2004~2005年各市州土地出让收益

2005年国有土地供应中,用于商服用地584宗,204.29公顷,收益51 993.10万元;工矿仓储用地289宗,785.332公顷,收益48 703.98万元;公用设施用地36宗,9.85公顷,收益1 119.38万元;公共建筑用地20宗,6.97公顷,收益2 073.10万元;住宅用地634宗,309.62公顷,收益81 703.99万元(普通商品房 289宗,144.57公顷,收益56 375.52万元;经济适用房162宗,73.49公顷,收益12 244.16万元;其他住房183宗,91.56公顷,收益13 084.31万元);交通运输用地6宗,5.744 6公顷,收益684.49万元;水利设施用地1宗,0.17公顷,收益11.86万元;特殊用地22宗,1 776.32公顷,收益3 312.27万元。

2.土地二级市场

2005年,在加大一级土地市场建设的同时,全省强化了二级土地市场培育和管理,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转让,从而减轻了新增用地的需求。全省共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2 243宗,面积176.28公顷,获取转让金16 629.94万元,比2004年减少了19 717.6万元;出租土地使用权 519宗,面积 24.32公顷,获取租金 82.38万元,比 2004年减少了417 090.85万元;抵押土地使用权 1 658宗,面积 5 039.72公顷,比 2004年增加了43 308.39公顷,获取抵押金197 846.69万元,比2004年减少了79 859.67万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

2005年全省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基础上,制定了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和补偿费勘查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了主要矿种矿业权设置方案、市场指导价和出让计划,加强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规范了探矿、采矿市场秩序,公开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正在逐步趋于成熟。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审批探矿权238宗,比2004年宗数下降了21%;金额3 085.62万元,比2004年增长了84.99%。采矿权出让154宗,金额3 879.19万元,分别比2004年下降了196.1%和25.61%。其中审批10宗,金额314.85万元,占总金额的8.12%;拍卖4宗,合同金额2 716.31万元,占总金额的70.02%;挂牌140宗,交易额848.03万元,占总金额的21.86%。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转让12宗,成交价款1 902.4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6倍和13.6倍。

三、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全省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在总结多年来案件查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的情况,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全面提高执法监察工作水平,巩固和发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成果,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完成了“参与调控、保护资源、维护权益”的任务,保证了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

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755件,涉及土地面积168.97公顷。本年发生569件,涉及面积140.81公顷;隐漏案件47件,面积15.91公顷;上年未结案18件,面积2.98公顷。本年动态巡查发现违法案件1 503件,涉及土地面积167.82公顷。本年动态巡查制止违法案件834件,涉及土地面积142.27公顷。2005年处理结案612件,面积134.55公顷;其中处理隐漏案件43件,面积1.98公顷;处理本年发生案件557件,面积132.42公顷;处理上年未结案件12件,面积0.15公顷。已处理案件中,拆除构建物4 168.06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0.11百平方米,罚没款120.39万元。

2005年全省查处矿产违法案件156件,其中无证开采126件,越界开采4件,非法转让采矿权2件,无证勘查9件,非法转让探矿权2件,不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1件,其他12件。2005年全省共结案153件,其中无证开采124件,越界开采3件,非法转让采矿权2件,无证勘查9件,非法转让探矿权1件,其他12件,不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1件。本年未结案件4件。吊销采矿许可证26件,罚没款106.37万元。

四、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全省共受理行政复议7件,比2004年减少5件,加上2004年未结的1件,共计8件。本年共审结7件,其中维持4件,撤销1件,撤回申请2件;本年未结1件。

五、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5年全省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不含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共4 480人,行政人员2 201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4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96%,大本及大专2 75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1.4%,高中及中专1 39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03%,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29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61%。直属事业单位208个,职工数1 446人;从业人员数、事业单位个数较2004年有所减少。2005年,全省三级管理部门经费收入14 252.9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50万元,比2004年减少了689.93万元,地方财政拨款12 124.31万元,比2004年增加了2 895.61万元,其他收入2 119.13万元,比2004年减少692.87万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20万元,其中国家资金520万元。

2005年全省参加各种院校及培训机构毕业或结业人数(省级以上证书)达1 392人,比2004年增加了178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308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42人次,其他培训942人次(培训国外4人);学历教育416人次,比2004年减少75人次,研究生结业28人,本科生结业206人,大专结业182人。

六、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5年全省从事信息化建设人员948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本、大专670人,中专、高中273人。技术人员315人,其中高级技术员41人,中级技术人员180人。累计投入经费2 173.2万元,其中2005年投入654.33万元。

七、问题与建议

(1)个别地区、单位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法律意识淡漠。建议继续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珍惜、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

(2)建议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依法严格土地审批程序,把好土地“闸门”,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尚未全面好转,矿业权市场尤其是探矿权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矿产开发利用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还需提高。建议借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之机,进一步加强对各种违法开采行为的清理整顿,为深化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奠定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矿产资源。

(4)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综合统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议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强综合统计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的基础作用。

三、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思考

邢永强1李金荣2窦明2

(1.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6;2.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郑州450002)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编号:1000-2367-(2007)-02-0195-04

摘要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开发中,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地区,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本文从石羊河流域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流域的供水现状和用水现状,归纳了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调水工程等方面给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资源危机态环境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东南与白银、兰州两市相连,西南紧靠青海省,西北与张掖地区毗邻,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流域总面积41.6×103km2。流域行政区划包括武威地区的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全部及天祝县部分,金昌市的永昌县及金川区全部以及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山丹县的部分地区,流域共涉及3市8县。流域深居大陆腹地,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寒冷,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

流域水系发源于祁连山,自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8条河流组成。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1.2mm,地表水资源量为1.566×109m3,主要产于祁连山区,产流面积11.1×103km2。地下水资源量为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补给量,包括降水补给量、沙漠侧向流入量和祁连山侧向流入量,合计为0.1×109m3。全流域水资源总量为两项之和,共计1.666×109m3。

就水质状况而言,流域山区水源水质优良(达Ⅰ类),可适合各种用途;平原区金川河、红水河和石羊河干流由于受金昌市、武威市城区工业及生活废污排放的影响,污染程度较重(Ⅴ类或劣Ⅴ类),水中含有砷化物、Cr6+及部分重金属离子;下游金川峡水库和红崖山水库,其水质状况恶劣,属劣Ⅴ类。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大靖、武威、永昌盆地水质状况尚好(达Ⅲ类以上),民勤、昌宁盆地由于受劣质地表水污染、多次重复利用、地下水补给量减少等原因而使水质恶化(劣Ⅴ类),不但不能饮用,而且也不宜灌溉(李有林,2000)。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1供水现状分析

石羊河流域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建设,水利工程已具备相当规模,形成上游山区水库调蓄、中游平原渠道输水、下游机井井灌或井渠混灌的开发模式。8条出山河流中,除杂木河上没修水库外,其余河流均修建了水库。现在已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外流域调水工程,如引硫(硫黄沟)济金(金川河)工程、景电二期延长工程等。全流域工程设计总供水能力为3.482×109m3,2005年实际供水量为2.663×109m3。供水总体上是以蓄水、提取地下水和引水工程为主,2005年流域内各项供水工程的供水量如表1所示。

表1 2005年实际供水量统计表Table1 Actual water supply in 2005

流域供水水源分为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地表水水源为祁连山降水及冰雪融水,经分析可知,多年来祁连山出山口水量较为稳定,而进入下游民勤盆地的地表径流逐年减少,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0.464×109m3减少到21世纪初的0.083×109m3(图1)。地下水资源90%为地表水补给,随着地表水利用率的逐步提高,使全流域地下水补给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28×109m3减少到2005年的0.86×109m3,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全流域800多眼机井因吊泵而报废,地下水的开采也由浅层逐步向深层发展(窦明等,2005)。

图1红崖山水库历年入库流量

Fig.1 Runoff inflow in past years in Hongyashan reservoir

2.2用水现状分析

通过工程措施使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率很高,2005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总水资源量的154%(扣除跨流域调水工程),远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2005年全流域社会经济各部门总用水量为2.678×109m3,用各项水量如表2所示,参照《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1997年全国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0.2%,农业用水量占75.3%,可见石羊河流域农业用水量明显偏高。

表2 2005年实际用水量统计表Table2 Actual water using in 2005

流域万元工业产值取水定额为153m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62m3,这是因为流域内工业以冶炼、酿酒等高耗水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较小。而工业用水重复率达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灌溉净定额为0.556m3/m2,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这是由其特殊气候条件所决定的;灌溉水利用系数0.52,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万元GDP用水量为3 681m3,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从总体上看,流域的用水效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石羊河流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的典型地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危机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流区植被受到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祁连山是整个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形成区,森林植被和高山草场是水源涵养区。由于人为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开矿挖药和毁林毁草开荒种植,有近1 500km2的林草地被垦殖,水源林仅存不足550km2,山区的植被覆盖率只有40%左右。祁连山灌木林线比20世纪50年代上移40m,30%的灌木林出现草原化和荒漠化(常兆丰等,2005)。

(2)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流域水资源利用缺乏科学规划,灌区面积过大,尤其是复(套)种面积过大和种植结构不合理,致使农业用水量过大,生产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上、中游同步开发、争夺水源,既不考虑自然规律,又不节制,超标漫灌,效率偏低,从而造成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

(3)进入下游地表水逐年减少,民勤绿洲面临生存危机。由于上游祁连山区毁林开荒、修建水库提蓄水量,中游灌区衬砌渠道,打井提水,大型工矿企业和地方“五小”企业发展迅猛上升致使中游消耗水量随之猛增,从而使进入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的水量剧减。为了维持人工绿洲及人畜用水,民勤人民加大了对地下水的开采,由此导致绿洲边缘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天然绿洲急剧萎缩,荒漠化加剧。通过计算后发现(窦明等,2005),1971~2000年30年间香家湾进入民勤的水量累计减少3.0×109m3,出库水量累计减少2.5×109m3,平均每年减少0.083×109m3;绿洲潜水位30年降深总计42.4m,平均每年降幅为1.44m,在绿洲中心形成深大漏斗,绿洲边缘植被大面积衰亡。

(4)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加剧。2005年,全流域土地沙化面积已达2.149×103km2,草场退化面积达1.50×104km2,流沙压埋农田3.2×102km2。北部沿沙漠地区防风固沙林、草、农田防护林减少了2.0×103km2。沙漠每年以3~4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由于沙化面积和荒漠草原枯死面积的逐年扩大,沙尘暴肆虐威胁民勤、金昌和武威,甚至影响到整个北方地区。

(5)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趋势的加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迅猛增长,使环境资源的负担日趋严重。特别是在人口相对集中和经济繁荣的城区,“三废”排放明显增加,局部地区环境明显恶化并向周边扩展。截至2005年,金昌市废水排放量为35.478×106t,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47.3%;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为4.737×106t,较90年代增加56.8%。武威市的水污染、白色污染、化学污染也日益严重,2005年其排入石羊河的生产生活废水达2.535 1×103t。由于流域内地表径流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弱,导致地表水严重污染,地下水也因城市污水及地面各种污染物的渗漏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议

目前,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引起了各级行政部门、学术界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石羊河成为继塔里木河和黑河综合治理之后的又一个热点地区。笔者认为石羊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4.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进行社会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加快全流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优先发展工业、服务业,控制和缩小农业规模,以提高单位水资源的效益和产出。目前,流域经济社会各部门中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存在农田面积过大、灌溉定额偏高等问题,因此农业节水潜力较大,可通过适当收缩农业规模来有效地减缓生活和工业用水压力(刘昌明等,1996)。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节水效率

目前,流域种植结构为粮、经、饲的种植比例为68:21:11,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为76:24,复(套)种的种植比例为22.2%。建议将粮、经、饲的种植比例调整为51:29:20,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为63:37,复(套)种的种植比例为15%。

流域现状灌溉模式以“渠灌”为主,占总面积的97.7%,管灌占1.5%,高效节水灌溉仅占0.8%。建议对流域内井灌区全面实施管道输水灌溉,以此为基础布置喷灌2.11×102km2,微灌1.85×102km2,占总灌溉面积的15.7%,其余为管灌1.37×102km2,占总灌溉面积的5.7%;河水灌区全面推行小畦灌溉,占总灌溉面积的79.3%。

4.3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综合治理力度

根据流域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必须贯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荒则荒”的原则,划定农林牧业生产区和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林牧结构调整,将地下水开采集中、耕地质量不好或靠近沙漠及戈壁边缘地区的农田灌溉用地6.67×102km2实施退耕自然封育和调整为生态林草用地,同时下游民勤地区灌溉面积初步退耕还林至4.33×102km2,以民勤绿洲与荒漠过渡地带为核心,建立荒漠自然保护区,实行封育,禁垦、禁牧、禁樵,禁止人为干扰(肖笃宁等,2005)。利用地下水与天然降水保障自然植被的恢复,建立风沙屏障。

封闭机井,压缩地下水开采量。目前,流域共建有机电井1.5万眼,年均超采地下水达0.18×109m3,针对机井过多、地下水超采严重的状况,到2010年要封停旧井1 300眼(根据《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2002),压缩中游地区地下水开采量,恢复地下水位,扩大天然植被面积,建立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

加大污水处理和回用力度。通过国家与地方共同投资、地方负责运营管理的方式,在金昌和武威市区修建3~4座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统一回收和深度处理并实现资源化。

4.4实施调水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

就目前情况来看,要彻底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困境,必须要从外流域调水。规划中的“引大(大通河)济西(西大河)”调水工程是为解决金昌市工业用水和民勤县生态环境及农业用水而提出的,该工程计划从大通河年引水0.25×109m3,如工程竣工可缓解流域水资源的不足。同时,在现有调水设施基础上,加大调水量,补充生态用水,尽可能给天然植被的存活创造条件,为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此外,要适当减轻生态脆弱区和缓冲区内的人口压力,搞好生态移民。移民的方向大致有两个:一是中游绿洲地区,即通过人口的城市(镇)化来安置部分移民;二是流域外的引大工程、疏勒河工程、黄河沿岸地区的景电、兴堡子川灌区,也可以安置部分移民。

参考文献

李有林.2000.石羊河流域地下水水环境问题.地下水,22(3):113~116.

窦明,孙雪涛,左其亭.2005.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6(3):109~112.

常兆丰,韩福贵,仲生年,等.2005.石羊河下游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其位移.干旱区地理,28(2):150~155.

刘昌明,何西吾.1996.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北京:科学出版社.

肖笃宁,李小玉,宋冬梅.2005.石羊河尾闾绿洲的景观变化与生态恢复对策.生态学报,25(10):2477~2483.

The Thought on Excessiv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Shiyanghe River Basin

Xing Yong-qiang1Li Jin-rong2Dou Ming2

(1.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16;2.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Water Conservanc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

Abstract:Shiyang river basin is the inland region wher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degree isvery hig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seriously destroyed.The researches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iyang river basin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are necessary.In this article,from the fact situation in Shiyang river,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is evalua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cesses of water resources are summarized.In the end,the rational suggestions on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adjustment of economy structure,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transfer projects.

Key words:Shiyang river basin;water resources crisis;ecological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参考资料:金属回收